学习巴菲特(1)

杨明韬   2019-10-02 本文章229阅读



1

企业制定什么样的目标


巴菲特多次在股东信件里面提到,伯克希尔没有具体的量化目标,而是只有一个,“最大化股东权益”。(1995)“我们还是拥有几项优势,其中最有利的大概就是我们并没有一套战略规划。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朝一个制定好的方向前进,而是完全以股东本身的利益为导向。这是一味地想要扩张经营版图的经理人绝对做不出来的”。随着我们研究的企业案例积累,以及自己运营企业过程中的持续思考,我们越来越认可到这是一个本质的目标。


2015年的创业板泡沫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案例,企业宣布战略性并购,市场当期给予正面回报,这些正向反馈某种程度上激励了企业的大股东和管理层继续华而不实的扩张策略,而最后这些绚丽的并购大都成为惨败的损失。巴菲特说这句话的背景恰恰是在讨论伯克希尔收购的策略,“战略性”没有现金流并不比其他没有现金流来的高明和有用。股东权益最大化天然就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步筛选了合适的股东(追逐短期利益的股东并不会长期持有)。


可以类比,伯克希尔的股东就是巴菲特的客户,实际上这个目标和客户利益最大化是一致的。从我们运营公司的角度看,以客户利益最大化才是最核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业绩,更不是规模。聚焦于此目标,我们的行为模式都是长期导向,并且价值导向,且如巴菲特所说“我个人的成败得失也将与其他所有公司股权持有人(客户)一致”。以客户利益最大化并不是迎合客户需求,我们是更加专业的投资者理应有自信能做出更加理性的正确决策,如果定位公司的投资目标是迎合客户的短期体验,实际上就相当于企业的管理层迎合短期股东获利的诉求而失去长期股东一样,这种投其所好也一定会失去长期和公司匹配的客户。想明白这个问题,也帮助我们自身想明白如何运营企业了。


2

乐观和悲观


(1990年)“低价格最常见的起因是悲观主义,有时是全面性的,有时是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所特有的。我们很期望能在这种环境下开展业务,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它造成的价格。乐观主义才是理性投资者的大敌。”“但这并不意味仅仅因一家公司或一只股票不受欢迎就买进它就是明智之举,买冷门股的方法如同随大流的投资策略一样可笑。”


2018年我们投资教育行业的时候就遇到大的挑战,从4月份到8月份政策导向上出现突发大的变化,股价自由落体式坠落,一时风声鹤唳。我们当时观察看,市场弥漫两种情绪,第一种是认为政策就是要完全取缔民办教育,第二种情绪是认为只要有需求就不担心政策。实际上,两种观点都有大量可以支撑的论据,一时似乎把一个投资问题变成了主观定性的选择题。投资者这时候也面临考验:选择卖出是最简单的办法,也符合人性中常规的逃避思维模式;如果仅仅是咬牙坚守,其实很难守得云开,因为可预期的是后面有比较长时间的焦灼期。


这里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我们两个合伙人这段时间聚焦在这几个问题上逐步摸索求解:一是政策出台的背景;二是政策面临的客观约束;三是执行层面的路径;四是企业自身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穿越迷雾。通过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对政策全局的理解,同时还额外加深了对产业的理解,我们利用行业整体波动优化了投资结构,在今年就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回头去看,我想对我们的启发是遇到问题和变化的时候不应慌张,也不能轻易下结论(逃避和对抗都是错误的情绪),而是静下心来专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虽然常说市场悲观时,投资人需要乐观,但是不能傻乐,投资需要的不是乐观,而是真正的理性。额外一点,我们也认为仅仅是保守悲观,其实和傻傻的乐观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把情绪摆在理性之前。



3

和凯瑟琳的对话


在凯瑟琳的故事里面,记录了一段巴菲特的为人处世:巴菲特在凯瑟琳包括资本投资在内尤其是收购事物上的重大决策的权衡过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从来不说‘别做那个’,而是说的更加委婉,比如‘基于这些原因,我大概不会那么干。不过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你’其实,通过对巴菲特的文章讲话的学习,我们早已完全认可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当然我们今天想讨论的重点不是这个。


随着我们持有标的的周期越来越长(鹏山资产成立四年,到目前为止持有周期最长的股票已经达到三年),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这些企业的不完美:优秀的管理层也有投机的时候,治理结构上也有流通股东被摊薄的事件发生等等。但是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企业(巴菲特也没少犯错),也没有一直上涨的股票;想想我们自己做投资和运营公司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行。


理解这种不完美的背后是对投资对象的包容和尊重,这不是靠亲密的关系,而要靠价值观的完全认同。如果能找到认可的企业,股东需要做的也许就是长期陪伴。如果遇到投资的公司短期所作所为不是那么认可,我想我们也可以尝试委婉提出建议,并且表示无论如何我们都愿意支持和继续陪伴。


END





一键咨询